西部品牌网

决战蓝天2020,全国各地卯足劲亮出“王炸”!
时间:2020-04-27 16:43:14  来源:中国环境

  4月22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的一张全国空气质量(AQI)分布图让人振奋。

2020年4月22日,全国AQI分布图。图片来源: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图中只有代表空气质量为优良的绿色和黄色,这意味着,2020年地球日这天,全国城市空气质量自2013年以来首次全面达标。就在不少人为复产复工后的大气环境质量担忧时,这组数据更加坚定了决战2020,打赢蓝天保卫战的信心。

  让人兴奋的成绩不只这个。从今年的整体情况来看,2020年1月1日-4月22日,全国PM2.5平均浓度为4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0%;O3平均浓度为117微克/立方米,同比持平;优良天数比例为84.9%,同比上升5.9个百分点。在刚刚过去的秋冬季,全国重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也是同比改善,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4.9%,重污染天数同比下降39%,总体上超额完成目标。

  靓丽的成绩并非一日之功。2018年《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局部地区虽然偶尔受恶劣气象条件影响,但全国范围总体空气质量持续改善。非常时期,决战2020的冲锋号已经吹响,确保疫情防控和污染防治“两不误”的重任,落在了生态环境系统内各单位的肩上。决战怎么打,各地生态环境部门也已给出方案。

  淘汰,啃下最硬骨头

  咬定目标,找准差距,才能在冲刺阶段把握方向。根据《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从2018年开始,经过3年努力,到2020年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要比2015年下降18%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比2015年下降25%以上。

  监测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337个城市的PM2.5平均浓度为36微克/立方米,其中157个城市的年均值为35微克/立方米,达到第一阶段目标值,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污染排放总量在内的9项约束性指标,有7项已提前完成2020年目标任务,碳排放强度接近完成。

  但同时,全国仍有180个城市的PM2.5年均浓度未达标,优良天数比例达标仍面临着较大风险和压力。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应登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以华北地区为例,‘好天气’多出现在非采暖季,一旦进入冬天,在没有‘天帮忙’的基础上,优良天数难有明显改善,进而影响全年表现。”

  在没有“天帮忙”的时候,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没有根本性改变,达标就会存在难度。啃“硬骨头”,首先要淘汰落后产能。

  在以煤炭为主、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山西,淘汰落后产能的步伐加快了。4月11日,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的港源焦化公司主动关停了运行20年的焦炉,向结构开刀,彻底摆脱老路。决战阶段,山西全省将深化能源革命,统筹推进能源消费、供给、技术变革,推动煤炭“减优绿”。

  河北将坚定不移实施去产能和退城搬迁攻坚,确保11月底前完成压减炼钢产能1400万吨、煤炭600万吨、焦炭200万吨、淘汰火电50万千瓦,完成去产能任务;河南针对结构性污染问题,加快推进30万千瓦及以上热点产机组供热半径15公里范围内的燃煤锅炉和落后的燃煤小热电关停整合。多地制定了决战2020蓝天保卫战行动计划,将向落后产能发出最后一击,啃下制约减排目标的最硬骨头。

  升级,挖掘最大潜力

  减排目标的实现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进入决战期,重点区域的部分城市颗粒污染物不降反升,臭氧污染增长趋势也比较明显。散煤污染并未完全消除,移动源排放仍占较大比例,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表示,我们当前面临的污染物体系十分复杂,要实现PM2.5与臭氧协同控制,还需从交通、工业等非电领域挖掘潜力。

  生态环境部近期发布的《关于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保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注重统筹PM2.5和臭氧协同防治、统筹秋冬季和春夏季、统筹重点地区和城市群地区,着力抓好清洁取暖散煤替代、钢铁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公转铁”等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工业窑炉、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确保完成优良天数比例等约束性指标任务。

  PM2.5均值40.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4.7%;优良天数82天,同比增加23天;优良率90.1%,同比增加24.5个百分点,江苏省南京市今年一季度各项指标达到了历年同期最好水平。但针对落后产能的升级改造,南京仍不改摧枯拉朽之势。

  进入决战,南京市生态环境局相继出台了《2020年蓝天保卫战实施方案》《2020年度臭氧防治方案》等文件,严控工业污染,组织实施一批重点行业企业废气治理改造工程;全面完成锅炉及工业炉窑综合整治任务;开展重点区域、行业、企业VOCs专项整治,落实“一企一策”,重点行业VOCs排放较2015年减排30%以上。

  能源优化,产业求精,浙江省加快城市建成区化工、水泥、平板玻璃、焦化、钢铁等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或关闭退出,实施1千家企业落后产能淘汰和1万家“低散乱”企业清理整治,新建小微企业园200个;完成35蒸吨/小时及以上高污染燃料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基本完成燃气锅炉低氮改造,城市建成区生物质锅炉实施超低排放改造或淘汰。

  河南、天津等多地也以升级改造促减排,实施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实施“双替代”、推动运输结构绿色化等决战任务,挖掘最大潜力,实现最低排放。

  守望,确保蓝天永驻

  “大气污染防治就像治疗慢性病,病因是长年积累导致,治病也如剥丝抽茧般需要耐心和毅力,没有所谓‘特效药’。”国家大气攻关联合中心相关专家这样形容“治气”。打赢蓝天保卫战需要“只争朝夕”,用行动守住当下,又要“长远计议”,用制度和能力建设守望未来。

  决战阶段,浙江温州用“三线一单”守住蓝天,做好环境准入管理。2020年,温州市定下了PM2.5和臭氧浓度“双控双减”的总基调,主要工作任务之一就是完成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环境准入清单编制和运用,积极推行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落实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型行业准入条件。

  北京从强化基础保障能力体系建设上发力,完善法规标准体系,做好北京市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的贯彻和实施,同时强化科技创新、提升监测监管能力、开展精准执法、精细化监管,提升城市环境综合治理能力。

  天津不断加强依法“治气”的实施力度,制修订锅炉、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钢铁、垃圾焚烧和平板玻璃5项大气污染物排放地方标准,实施一系列联合或专项执法检查,用法律守望蓝天。

  蓝天保卫战同时是一场科技和信息战。2020年,四川省成都市将建成大气智能大数据监管中心,加强大气污染成因分析和对策建议研究,开展3D气溶胶雷达扫描、高架高清视频及红外遥感监控等新技术的应用,为“治气”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撑。

  冲锋号已经吹响,蓝天保卫战进入了最后的决胜期——2020年,北京力争PM2.5年均浓度和三年滑动平均浓度继续下降;天津把PM2.5目标定在了48微克/立方米,低于原目标4微克/立方米;河南设定了比上一年更高的目标,PM2.5年均浓度达到58微克/立方米以下,PM10年均浓度达到95微克/立方米以下。

  没有最高,只有更高。各地决战2020的计划,不仅瞄准了蓝天保卫战的基本目标,也已经向更高目标发起了挑战。